|
|
|
【保定故事】白洋淀里的清行宮时间:2023-05-19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,基本保持未經人工大型治理的原始面貌。經宋代對白洋淀大規模人工治理,形成如今白洋淀的基本格局。北宋時期,六宅使何承矩在白洋淀一帶筑堤貯水,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。到了明代,白洋淀一帶十年九澇,給老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。明清兩朝,皇帝都比較重視白洋淀的治理。到了清朝初年,康熙皇帝尤為重視,從康熙五年(1666)開始興修白洋淀地區的水利治理工程,先后若干次發帑筑堤。這項龐大的水利工程一直持續到乾隆年間,乾隆時的直隸總督高斌協同中央派來的大員,一起研究岀了利用河道引導洪水的方案:利用河渠舊跡施工,將唐河引入府河,從保定府新閘到安州膳馬廟修建六座閘口。這樣,既解決了泄水問題,又開辟了新的航道。此后,保定南關舟船云集,經府河,穿越白洋淀,直達天津,之后津保之間往返通航200年,對城鄉貿易、物資交流、經濟繁榮起到了很大作用。 當年,康熙皇帝在治理白洋淀時,先后圍繞白洋淀興建了4座行宮(郭里口行宮、端村行宮、圈頭行宮和趙北口行宮),這些行宮興建的目的有兩個,其一是為了皇帝在這里舉行水上圍獵(俗稱“水圍”)活動,其二則是為了皇帝閱視白洋淀河工駐蹕之用。白洋淀不僅成為清朝帝王水圍練兵、岀巡京畿和南巡往來的必經之地,而且在駐釁行宮期間處理政務,使白洋淀成為京城之外朝廷決策的又一重地,可參比承德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。 郭里口行宮,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( 1705),位于淀區安新縣安新鎮郭里村東,坐落在龜首“!钡,取益壽延年之意。行宮占地約6 畝,建有萬歲宮3間,千歲官3間,朝房5間,書房3間,御膳房3間。郭里口行宮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,結構嚴謹,構造合理科學,雕梁畫柱,華美堂皇?滴趸实墼v蹕于郭里口行宮,現場辦公治理白洋淀水口,令直隸河道總督王新命查勘各處堤工,發帑修筑。王新命開挑中亭河,以減玉帶河水勢,“發帑筑堤,以護州治,增州判一員管理,每歲按里出工,隨時補修”。發帑銀一萬五千兩完固堤防。 端村行宮,建于康熙四十七年(1708),位于淀邊重鎮端村(現端村糧庫址),坐北朝南。千歲宮3間,西朝房3間,北朝房3間,游廊3間,殿后寢宮3間,茶房2間,萬壽亭1 座。行宮匯明清建筑風格。紅蓮綠水,亭廊曲徑,白浪拍擊,華中透雅。端村行宮,飽經天災,今已盡廢。 圈頭行宮,建于清康熙年間,占地9畝余,建有正殿5間,皇后宮3間,太后宮3間,西朝房8間,南朝房5間。南有御林軍駐地,北有息舟坊,東北角有圍墻,西南角有廟宇,東南各設宮門。樓閣水影,蔥翠環抱,庭廊彩繪,華貴幽雅,為典型清代建筑。自落成后,幾經水災,戰亂吞噬,今不復存。 趙北口行宮,位于淀區重鎮趙北口西北,坐西朝東。地處東淀、西淀(白洋淀)交匯之咽喉。行宮占地12畝,建有大殿5間,皇后宮3間,太后宮3間,軍機處3間,差辦房3 間,膳房3間,配房兩處6間。東南有坐輦處,西建有御花園,東大門前建有石坊一座,在 行宮西觀淀水煙波,白帆點點,南觀十二連橋如巨龍臥波。行宮落成至今,地面建筑毀壞殆盡,現僅存宮門三楹(現為趙北口烈士祠)。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駐蹕趙北口行宮?滴醵辏1683)二月十二日,康熙鑾輿出京,第二天到淶水縣,南下至唐縣,過阜平、曲陽,駐蹕龍泉關,轉而東行,十九日過安州,駐蹕新安。一路訪古跡,視河渠,登臨宋時所修云錦亭,再至金章宗所建蓮花池、梳洗樓。三月初一來到趙北口,隨后在苑家口進行了大規模水圍,“行圍水淀中,用三槳船百只,分左右翼,沿岸棹入”。聲勢浩大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)三月,乾隆“奉皇太后安輿巡幸天津”,于“趙北口登舟,一路均系水程”。乘舟水行,不僅安適,更可以飽覽頗富“江南意”的“北地西湖”白洋淀,奉慈龍王廟、淀神祠拈香,其間,不忘巡閱考察淀河堤防,御試直省士子,詣教場閱兵和水圍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)五月,乾隆南巡未還,恰逢西藏班禪使節伊什巴爾珠布等前來,“迎覲于趙北口”。乾隆自南方歸來,駐蹕趙北口行宮,命諸使節“觀龍舟水嬉一次”。 本文摘自《保定文化故事》 主編:李陽山、孫進柱、王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