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秋分時節,養生應把握“五宜”时间:2023-09-24 秋分時節,地面上下的熱氣處于平衡狀態,秋分過后,陽消陰長,地面以下陽氣漸多于地上,天氣一天冷過一天,晝夜溫差明顯加大,逐漸步入深秋。季節更替,陰陽變化,人體也受其影響,此時養生應根據季節特點順時而為。具體講,應把握“五宜”。 一、起居宜早臥早起 仲秋時節,天氣變化無常,早晚溫差增大,這時應增加睡眠時間。晚上早睡,躲避寒氣的消耗,有助于陰精的收藏和調養人體的陽氣;早上早起,則順應陽氣的生長,有利于陽氣的舒展,使肺氣得以宣發,防止收斂太過。起居以晚9點至10點入睡、早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。 二、飲食宜酸味甘潤 秋季應肺,而燥為秋季之主氣,燥氣易傷津液,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傷。防秋燥應注意多補充水分,早晨喝點淡鹽水,傍晚喝點蜂蜜水,以補充人體缺失的水分,起到滋陰潤肺、養陰生津的作用。同時,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水果蔬菜。酸味可收斂肺氣,酸甘又可化陰,以滋益陰津。也適宜進食一些清潤、溫潤的食物,比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秋分時不宜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,可以適當增加酸味食物的攝入,酸性收斂,有利于陽氣內收。秋分后寒涼氣候日漸濃郁,本身脾胃不好、經常腹瀉的人,更容易發作腸胃病。而酸味食物,不但能補益肝氣、收斂肺氣,還能起到生津止渴、健脾消食、增進食欲的作用。 三、著裝宜注意保暖 秋分后,冷空氣會逐漸活躍,天氣慢慢轉涼。寒氣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,遍及臟腑、經絡、肌肉、關節等,導致各種身體大小病,甚至埋下老病根。因此,秋分后一定要防秋寒。秋分之后不應再赤膊露體,而是要適當為自己增衣保暖,短款衣物最好都換成長袖長褲。要按照氣溫加減衣物,尤其別讓肩頸、腰腹、雙腳等部位受寒。夜里尤其要注意防寒,關好門窗,蓋好被子,晚上睡覺應把毛毯換成薄被。在床上墊上保暖效果較好的純棉材質的床褥,尤其是有慢性疾患的老年人,不宜再睡涼席,以免出現感冒、膝關節酸疼等不適癥狀。 四、運動宜動靜結合 天氣變涼,人的各項生理功能相對減弱,這時應適當增加運動量,以增強心肺功能,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。此時,“動靜結合”是最適宜的運動方法!皠印笨陕芑虻歉。慢跑能有效改善心臟功能,保證腦部血液供應,此外還可以刺激機體新陳代謝,增強機體的能量消耗,提高抵抗力,使人精力更充沛。登高可以增強體質,對人的視力、心肺功能、四肢協調能力、體內多余脂肪的消耗、延緩人體衰老等方面均有直接的益處!办o”可進行腹式呼吸或臍周按摩。腹式呼吸時,平躺在床上,長呼長吸100次,幫助排出腹部廢氣。臍周按摩時,平躺在床上,用手掌順時針按摩臍周100次,有助于提高胃腸道功能。秋天是鍛煉的大好時機,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,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,即運動量不宜過大,運動量過大,讓自己大汗淋漓,會造成身體過度勞累,損耗陽氣。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,防運動損傷。白天運動時可以趁機曬曬曬太陽,多曬太陽有助于促進鈣吸收,對緩解腰腿后背酸疼很有好處。 五、情志宜及時疏解 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,秋分過后,氣候漸轉干燥,日照減少,氣溫漸降,草葉枯落、花木凋零,一派蕭瑟,人容易觸景生情,引發凄涼、悲傷之感,進而產生憂郁、焦慮、煩躁等情緒變化。而長期負面情緒過多、精神壓力過大,容易導致頭暈、頭痛、失眠、記憶力減退,誘發胃病、肺病、肝病等疾病。秋分時節,心情的舒暢對于身體健康至關重要。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促進身體內分泌的平衡,提升免疫力,有利于保持健康。所以,秋分時節,要防秋悲。應保持神志安寧,收斂神氣,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。面對不良情緒,可通過向親友傾訴進行交流溝通,溝通多了,煩惱就會少許多。也可多去戶外活動,或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項,使內心豁達,負面情緒得到化解。 |